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方志于都】寒信街轶事

    信息发布者:肖建荣
    2017-10-21 22:16:04    来源:永丰站   转载

    2017-10-21 永丰村

    寒信街轶事 

        寒信村座落在于都县段屋乡境内,因寒信峡而得名。一九九七年一月建成通车的寒信桥,气势宏伟飞跨峡之上空,似一条彩虹照着梅江,映着寒信村,衬以绿荫婆娑的沿岸榕树,形成一副妙不可言的江南山水村庄画卷。近年来,文人墨客在惊叹其自然风光旖旎的同时,为融入梅江流淌多年的杨救贫、宗仙、彭德怀、朱德以及蒋介石等人的故事和至今仍保存完好,被榕树所环抱的古村客家文化而折服。

        尤为使人感到诧异的是寒信街的故事。这个当时享誉赣县、于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等县的寒信街,竟然状偌一个都市,不但市场繁荣、贸易频繁,而且造船业、手工业发达,是古时一条重要的交通枢纽。如今残留的店铺、作坊遗址遍布寒信村沿江一岸,达三华里远。当时的寒信墟已有上街、中街、下街之分了。香烛店、米店、谷行、盐店、杂货铺、布匹行、鱼摊、肉摊、造船坊、铁器铺……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形成寒信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古时,于都县城曾四次搬迁。自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建县于东溪之阳,(今古田坪),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徙县治于大昌村,(今固院),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再徙东溪,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复迁大昌村,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迁灌婴旧垒,即今于城所在地。八百余年水患为害,县城漂摇岌岌可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县城为中心的贸易进行。尤其是与寒信相毗邻的宽田、段屋、车溪、沙心乃至瑞金、石城、宁都、赣县等地的贸易都选择了地处梅江沿岸风景秀丽、水上交通便利的寒信村,当时可谓码头林立,樯帆无数,最多时,船泊达一千余艘。

        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如今矗立在梅江边寒信墟上保存完好的多座氏宗祠,竟无一座氏祖宗的塑像,都是“泊来品”。这与于都其它宗氏祠堂供奉自己祖宗的风习大相迳庭。细细考究这些“泊来品”,大多是从梅江河里打捞上来的,每一尊菩萨,都有其一段凄美的故事。寒信人以天下为已任,容四海之灵气,甘愿奉出自己的宝座,让“温、金、赖、杨、龚”诸位菩萨消受氏众人的香火,接受世上后人的顶礼膜拜,其境界之高,风尚之新,在赣南恐怕是独此一家。正因为有此雍雍大度的表现,所以创造了寒信墟的辉煌。

        于都县志同治版载,清同治年间,寒信墟出了个人物名叫荣芳,字纫兰。他生性好学,手不释卷,遵循伦理,教化先民,为人淳朴,诚实廉洁。四十多岁才弄了个“民办教师”来当,家里穷得一塌糊涂。然而,他以清正廉洁处世,和蔼俭朴治家,热心乡邻调解纠纷,费尽心血,做到公平公正,深受乡亲的爱戴。

        那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天气晴朗,时任于都县令的王颖,乘坐官船由县城南门起航,朔水往寒信村驶去。一路上船帆鼓风纤夫拉纤,直累得汗流浃背。下午时分,才到寒信墟码头。但见,河岸榕树下鼓乐齐鸣,爆竹连天。乡绅带着一帮当地知名人士,自然也少不掉荣芳老先生。当时,正值先生七十大寿,知县王颖,虽说是东北人,但亲历于都这江南水乡,只见民风淳朴,世人勤劳,感慨不已。王知县“知于人读是书,必乐为善,有慕名,而争自濯磨,彼相观而化者,亦且群趋于善,而不能己也。”于是,竭力修茸县志,为乡土邑人树碑立传。“喜其有善必书,无幽不阐,发潜德之光,使之信今而传后。”王知县早闻荣芳的德行,高风亮节,敬佩有加。此次,特意从县衙带了一株四季桂,用雕花陶瓮装着,两个衙役相抬,前头四人高举回避牌,随后几衙役鸣锣开道。王县令在众人前呼后拥中,走下船来,踏上十三级半的码头,然后,走在用棉被垫路的驿道上,进了不远处的接官厅。

        这接官厅是前不久村里刚刚新建的。门庭古色古香,小巧玲珑,屋檐雕龙画凤,刚油漆过的梁柱,散发着清香。厅堂不算很大,中央摆了一张方桌,上面放了四时果点,王知县在上首坐定,问:“哪位是老先生?荣芳曰:“鄙人便是。”说着,双手作揖。王知县还礼道:“久闻先生美德,今日得见,三生有幸,为彰弥德,留芳于世,特献四季桂一株,还望笑纳。”王知县令衙役将四季桂抬了进来。荣芳见状伏地而拜,“老身何德何能,受此宠恩?不敢当,不敢当啊!”王知县笑吟吟地说:“老先生,你在寒信墟德高望重,乡邻爱戴,有口皆碑,送桂花犹是四季飘香,可敬可贺啊!”……打那时起,四季桂便在寒信村扎了根,一直枝叶茂盛,四季飘香。公元二00三年,四季桂被氏某房后人以万元之价卖给了广东人,成为千古撼事,接官厅也从此黯然失色,濒于残破了。

    寒信墟的形成,与水府庙的兴起紧紧相连。初时因寒信村的开山祖寿六在寒信峡梅江中捡来“温”“金”两公,遂结草芦,供奉庙中,山民们燃香点烛进行朝拜。渐而渐之,不但过往船只停靠祭拜,就连附近乡民及在水上漂泊的渔民,也聚往寒信村。这样,寒信人便将草庙拆了,建成砖瓦水府庙了。在于都县境内乃至全赣南像如此规模的水府庙,还不多见。

    寒信墟的繁荣,得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的紧密结合。天时者,古时以水上运输为主,寒信峡舟靠船停,上下货十分便利,是附近几个区域货物装卸的最佳良港;地利者,寒信峡渔产丰富,粮食丰足且紧临市场街道是不可多得的通衢要道;尤其是寒信村人经营的理念十分超前,公平买卖老少无欺,诚实守本,分毫不沾,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动人故事。

    明朝时期,开山祖寿六公之二子玉新,有次在码头捡到十两黄金,从上街找到中街,再找到下街,终于在一客栈中找到失主,将十两黄金如数归还。失主拿了一贯铜钱以示谢意,被玉新谢绝了,此事在寒信街一下传开了。寒信人以诚实守信,公平经商誉满四乡,同时也赢得周边世人的赞颂。做生意的商家是如此对寒信人赞不绝口,同时也影响了不少年轻貌美的女子,只要听说是寒信人,不问其家境如何,争先恐后欲嫁之,由此,引发出一大堆令人啼笑皆非的姻缘。

    明朝时有位泼赖,不知何许人也,长得还凑合,在宁都某地冒充是寒信人,欲娶宁都某漂亮女子为妻,恰巧被一位真正的寒信人遇见了。真寒信人问假寒信人:“你说是寒信人,能说出寒信码头和龙祠的记号吗?”假寒信人张口结舌半天回答不出。原来寒信码头的石阶只有十三级半,临近的龙祠社官庙屋檐也只有十三条半,这是寒信人在外地相遇时对接的暗号,以示真假。此暗号竟一直流传下来,怪不得假寒信人回答不出。他与宁都那女子的婚事只好告吹。

    民国时,寒信街忆贵是有名的商人。一日,其儿汉侔去石城取钱,回来时竟带回来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人称石城女,名叫黄爱金,两人情深意笃,白头偕老,直至九十年代才去世,在当地传为佳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小的寒信街,从宁都、石城、会昌、瑞金、赣县等地嫁来的姑娘至少有十几人,可见寒信村人的魅力。更为使人惊讶的是,一九四八年夏,寒信街竟然召开了全省氏心传堂联修族谱大庆,从全省各地汇集了近二万余人在寒信村进行庆典。当时,蒋介石等一大伙军政要员如白崇禧、李宗仁、何应钦、孙科、陈立夫、顾祝同等都纷纷题字题联进行恭贺,其声势之大,场面之热烈前所未有。

    历史一页页翻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交通运输的不断发达完善,单靠水路运输的寒信街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喧哗与繁荣。河岸边往日的店铺、作坊只留下断壁残垣,不少地方已长满了灌木杂草,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昨天;旁边的梅江河仍妩媚多姿与沿岸老榕树频频点头含笑倾诉着美好的今天;寒信街以远去的背影送走历史的尘烟,迎来新的更加美好的明天。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