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方志于都】 于都钟德泗自传

    信息发布者:肖建荣
    2017-11-25 21:26:20    来源:永丰站   转载

    2017-11-25  永丰村


     于都钟德泗自传

     

    我派名钟德泗,字汇川,号天佐。公元1927年4月29日(旧历三月二十八日)出生于一个山清水秀、土地肥美、物产丰富的可爱山村,名叫琵琶龙。旧时因村子来龙的后山像把琵琶故名。她座落在江西于都县银坑镇北。山后跟誉为山歌之乡的兴国县相连。

    父亲钟道芊,小时只读年书。先做长工,后学木匠,手艺高超,善做大屋,能绘制建屋蓝图。尤长于做家具和油漆。在宁都、瑞金、石城

    诸县做工出了名。勤俭成家后,为使过路行人有个休息、喝茶和避风雨的地方,斥资在庙下塘建造了一座茶亭,名曰秀陇亭。每年5月至8月免费供行人施茶,受到乡人的赞颂。母亲李六秀,没有读过书,但很能干贤淑,很会待人接物,村里闻名。生有四子五女,后成三子一女,我是老大。父亲言传身教,培养我们]勤俭、关心公益事业的品德;母亲则教育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

    我家五代单传,一直没有文化,老被人欺侮。村子虽然可爱,但家境贫寒。父亲小时没有屋住住公家的祠堂;没有被盖盖用稻草编织的秆荐(草垫子);没有饭食,祖母带他去讨饭吃。父亲17岁人都长大了没裤穿,只围一皮土布手巾。祖母流着泪说:“夏天没有饭食日又长,冬天没有被盖夜又长,天也欺侮穷人。”

    后来父亲常对我们]说:“受人欺侮是很痛苦的,但能耐久有希望。被人欺侮也有好处,好像五根木头搭帮桥,中间三根人们日踩月踏,久受磨炼,变得光滑坚硬;外边两根无人踩踏,却自已早早地腐朽了。以此来鼓励自己顽强地生存下去。我们从中得到教益。我的《磨炼吟》就是受父亲的启迪。

    由于祖上一直贫寒和没有文化,以致家人穷困志短,所以父亲对我读书不敢奢求,只望我将来能记个帐,会写《流年》(帮人算命,将其一生的凶吉、祸福、兴衰变化的命运写出来,成一本“书”叫《流年》。据说当时在家乡是门赚钱的手艺),再没有别的高要求。

    我读书较晚,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大约是10岁左右。先读私塾,拜过孔夫子,接着读保学、小学。1942年冬在于都县私立朴也小学毕业。1943年春在兴国县冈头上,安湖书院旧址里,读了几个月的补习班。执教的是几位老先生,我对其中一位白发银须的前清老秀才张杏洲先生的印象最深。在这补习的时间虽短,但对我后来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就在这里,我第一次接触到《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古文观止》、《秋水轩尺牍》、《东莱博议》等书。此间很注意弘扬国粹,对赋诗属对、互相唱和、摇头摆尾地吟诵诗词成风。这些我甚感兴趣,便在此开始学习写诗和放声吟诵诗词。

    是年秋,我就读于兴国县上海新建中学初中部。当时全民抗日,学校从上海迁江西兴国县开办。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冬又迁回上海。1946年春,我在于都县立中学借读初中毕业,毕业证书仍由上海新建中学颁发。在整个初中阶段,由于抗战,父亲去世,经济困难等原因,我时读时辍,没有读到什么书,致使英语和数学两科的成绩特别差。1946年秋,我考入江西省立宁都师范学校读高师。因为当时读师范不要交什么钱,三年勉强读完了。1949年上期毕业。

    8月,家乡解放,当时没机会参加工作,待到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才参加于都县银坑区中心小学工作,任教导主任。1950年至1951年7月任校长兼辅导银坑区小学工作。

    1951年8月,由于都县人民政府保送我带薪入南昌大学师范部中文科学习。解放初期的政治运动较多,所以11月便参加了南昌大学土改工作团赴高安县土改,在该县阴冈岭和九美乡共搞了两期工作。1952年5月1日才回学校学习。

    1953年暑假,中南区高校院系调整,我调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由专科改读本科,全班同学都极为高兴并非常感激。1955年7月毕业。

    9月上旬由国家统一分配到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工作,任班主任、语文教师兼工会委员,后来还搞了一段时间的语文教研组长。

    1963年秋调衡阳市第二中学,任班主任、语文教师、年级组长,文革复课后,为市语文教材编辑组副组长。在此期间,带学生进工厂、下农村、搞分校生产,不但辛苦,特别思想负担重,深怕学生在学工学农中出安全事故。

    1987年9月,湖南省人民政府为我颁发了从事学校教育工作30年的荣誉证书,同时晋升为高级教师。曾被评为衡阳市优秀班主任,市文艺积极分子,市宣传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1988年退休。

    1985年起,先后为岳麓诗社、江西诗词学会、衡阳市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成员。从小喜爱中华诗词、对联和民间歌谣。儿时上山砍柴和大家一起唱山歌。七绝《琵琶村晓》就是小学毕业后,在兴国县安湖书院旧址补习时学写的平生第一首诗。张杏洲先生修改后,高兴地打了个批语:“可以学诗。”这使我感到高兴和鼓舞。此诗入选2001年出版的《神州览胜》大型诗集。

    由于教学繁忙和身体欠佳,无时无力于诗词创作。平时偶有所感写的一些小诗均收录在稿本里。在职时,只1985年在广州《诗词集刊》上发表《石鼓山怀古》一首,也是我平生公开发表的第一首诗。

    退休后,一边锻炼身体,按照自己编的健身操,经过十多年锻炼,恢复了因肺病、胃病、冠心病、结石病、颈椎病、脑血管硬化损坏的健康。一边学习写作诗词,同时整理了一些旧稿。

    1990年后,对诗词创作有一些新的感悟,便不断向报刊和诗集发表诗作。作品散见于《诗词集刊》、《江西诗词》、《衡阳经济报》、《衡州诗词》、《言志别裁》、《赣水悠悠》、《衡阳当代诗词选》、《当代嵌名联大观》、《当代吟坛》、《华夏吟友》、《中华当代绝句精选》、《中华当代律诗精选》、《中华自咏诗词精选》、《世纪诗词大典》、《类编中华诗词大系》、《美丽的中国》、《中华当代婚寿庆典诗词联集萃》、《中华当代咏史诗词选》、《世界和平诗词集》、《纪念岳飞诞辰九百周年诗词集》、《中华诗词年鉴》、《首届神舟杯诗词联大赛作品集》、《中国实力派诗词艺术家代表作辞典》、《毛泽东颂诗大典》、《人生格言经典》、《中华诗词大全》第二卷等90余种报刊书籍。小传入编《中国专家

    人名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大辞典》、《二十世纪中华诗人传略》、《世界名人录》等10余辞书,多次获奖。

    附:钟德泗部分诗词

    琵琶村①晓    (一九四三年夏月)

    炊烟叠叠起苍天,宿雾层层江水边。

    阵阵晨风吹树过,牧童无事草坪眠。

    :①琵琶村:作者的故乡江西于都银坑琵琶龙,旧时说村子来龙的后山像把琵琶故名。本诗于1943年小学毕业后,在兴国县冈头上安湖书院旧址补习时学写的平生第一首诗。老师为前清老秀才兴国县张杏洲先生出的原题叫《晓起江烟看牧牛》。写的是自己当年在家牧牛的情

    景。张先生修改后的评语是:“可以学诗”。虽四个字,我却很受鼓舞。本诗入选大型诗集《神州览胜》2001年7月版821页。

    观于都县城区新貌感赋(自度曲)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二日)

    一别于阳①四二秋,返乡故地喜重游。

    高楼林立旧房卸,新道纵行陋巷休。

    金厦②琳琅山百货,长征气派贯九州。

    贫穷必随贡水逝,幸福长伴雩山③留。

    :①于阳:于都县城。县城曾叫于阳镇。②金厦:于都县金都商厦。山:作动词用,像山一样。长征:即长征大道。③雩山:山名。本诗入选《赣水悠悠》1996年7月版161页、《神州览胜》2001年7月版821页、《类编中华诗词大系·景部·城市风光卷》2003年8月版1488页。

    中央电视台褒扬故乡

    于都县百报长廊喜赋   (一九九六年三月)

    百报长廊知域开,万民求索结帮来。

    神州独创开生面,科教兴邦造干才。

    :本诗入选《中华诗词家宝鉴》2002年6月版686页。

    怀念钟良佑①兄    (一九八六年冬月)

    共砚同宗两情长,银坑碌碌共事忙。

    蒙君重荐别乡井,,令我萦怀梦于阳②。

    几度相邀未成事,每回失望欲断肠

    总为眉月有圆日,噩耗传来泪两行。

    :①钟良佑曾任于都县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于1986年12月去世。少时与余同学于于都县私立朴也小学。②于阳:于都县城。本诗入选《赣水悠悠》二集1997年6月版270页、《中华当代诗词家宝典》2002年4月版1035页。

    赞于都县长征大道两盏高杆大灯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九日)

    红军长征从江西省于都县出发。解放后,于都人民在县城特修一条宏伟大道,名叫长征大道,纪念这一壮举。两盏高杆大灯安装在大道两端。

    于都雄驻贡江滨,两颗新星似日升。

    普照群英长征道,前途无处不光明

    :本诗入选《红烛余辉》二集1995年版27页、《赣水悠悠》一集1996年版162页。(全文摘自《琵琶飞歌》钟德泗著,2006年版)

    《世界名人录》评价:

    钟德泗,中学高级教师,1927年4月生,江西于都人。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曾任于都县银坑区中心小学教导主任、校长,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班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中华诗词学会、江西诗词学会、衡阳市诗词学会、岳麓诗社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10月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1985年方发表诗作。…其作品以极为凝炼的笔墨,烘托出极为深邃的意境和深广的情蕴,凸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艺术把握。行文简洁犀利,想象奇特新颖;文字对仗工整,清娴淡雅幽香;语言质朴明达,刻画细致真切。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用句,都显示了其娴熟的艺术功力,创造性的实现了景致与情怀、现实与历史的和谐统一,自然而然地从多种角度折射出其馨香的品德和高洁的志向。抚今追昔,勇于创新,在创作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新的理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撰写了多篇(首)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上等诗作,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为有关部门和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与借鉴,为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摘自世界人物出版社、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的《世界名人录(第十卷)》1662页。)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