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自拍晒照 > 正文
    购物车
    0

    【方志于都】于都县段屋乡寒信村古建筑

    信息发布者:肖建荣
    2019-04-12 23:51:52   转载

    于都县段屋乡寒信村古建筑   
    于都县段屋乡寒信村是客家人栖息繁行的故土家园,古时,梅江是当时连接赣州、于都、宁都、石城的重要黄金水道。寒信村因寒信峡地势险要而成为整个航路中的重要码头之一,今可见古码头、店铺遺址,展现当时的水运与商贸繁荣景象。客家建筑、民俗风情、古树名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得到较好的保护与传承。全村目前现存传统风貌建筑主要有寺庙、祠堂、门楼、戏台、接官厅、店铺、住宅等。建筑多为梁柱式砖木结构,青瓦屋面,翘脚飞扬,其木雕石刻,柱础、窗花、彩绘等多姿多彩,特色鲜明,为研究赣南客家建筑风格
    及祭祀、庙会等民俗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2013年,峡溪萧寿六公族族人,积极向上申报,寒信村成功列入全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为保护这些客家传统风貌建筑创造了条件,在发动全族捐资维修建筑的同时,大力争取政府项目资金,特别是寒信乡贤诚华身在其位,不忘家乡,发动各方力量,积极争取上級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资金1000万元,并从2015年起,到2017年底基本完成了萧寿六公祠、萧玉诚公祠、萧玉新公祠、萧玉恭公祠、萧玉敬公祠、萧允富公祠、萧九明公桐、萧九洲公祠、萧孟章公祠、萧孟财公祠、萧天鹿公祠、萧世逊公祠、萧世霞公祠,门楼(驯鹤傃柬门楼、孟章公祠门楼、天鹿公祠门楼等),接官厅、戏台、迴龙祠(社公庙)、水府庙的维修,对部分斤堂、民居也进行了维修。

    下面,对寒信村主要传统建筑作一介绍:
    1.祠堂
    寒信传统建筑以祠堂最具代表性,是寒信村最壮观、最气派庄重、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祠堂大都为青砖、灰瓦和“穿斗式”木构架结构。硬山顶,封火墙,并围绕天井,以柱承梁,支撑整个屋面,即“四水归堂”式建筑,这种结构使整个建筑高大牢固,内部厅堂宽敝明亮、通风透气。除古朴的建筑风格外,装饰也很讲究,石雕、砖雕、木雕、彩绘、粉刷等,这些雕饰、绘画的题材相当广泛、丰富而多彩,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仙怪异,吉样图案、各式人物以及花鸟鱼虫等动物,或者纯粹图案或字诗词,与建筑相呼应,使整个建筑显得更具文化艺术气息。
    客家祠堂是供本宗族人祭祀祖先及其它公共活动的建筑,一般是宗族集资兴建的。祠堂建筑形式似宫殿,飞檐翘脊,山墙朱门,正门上方书以“X氏宗祠”或“XXX公祠”,室内布局一般为三开间,二进或三进,每进一层,地平面一般升高一阶,意为“步步登高”,具有吉祥之意。上厅(后厅)正中设有神龛排列祖先牌位,一般規模较大的还在两边建有厢房。祠堂室内装饰也较华丽,雕梁画栋,充满宗族文化气息。祠堂分为不同等级层次,分总祠、房祠、私厅,其功能作用主要是供奉祖宗神位,但也略有不同。总祠一般举行全族人重大的祭祖活动及其它公共活动,如修谱、散谱等重大仪式。一般村民的婚丧红白喜事在房祠、私厅举行。寒信村祠堂内除住照祠人,一般不住人家,但有在祠堂两边做横屋居住的。

    萧寿六公桐(敦陸堂)  建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萧寿六公生于元明宗元年,明洪武七年从赣县信江营(今属赣县大田乡)迁居于都寒信峡,为峡溪萧氏始祖,于明永乐乙酉年。去世后,子孙在其住宅正厅恭立神位奉祀,即现萧寿六公祠原址。自寿六公九传自士烈公等深感祠宇简陋首昌于康熙十九年秋(公元1680年)改建成为三进二井,雕樑画栋、气勢雄伟的祖祠,为乗承先人敦亲睦族之遗训,名曰:“敦睦堂”,祠堂座落在寒信峡峡口近傍梅江,坐东北朝西南,背靠寒信嶂庵背山,远眺左有石公嶂,右有车头嶂,前朝摇金山,梅江从祠前环绕而过,四周拱固旋绕,龙蟠虎踞,气势磅礴。正如祠

    堂大门对联所言:“祠枕菴山,大气磅礴,三祥会聚,鸿基固;门迎峡水,巨流汗漫,万派同源,世泽长”在寒信峡古村寒信村古建筑中,其规模最大,面宽11.4米,进深31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封火墙,二天井、三进厅,门面檐下有斗拱四朵,门前有一对红石柱,柱与檐连接处,有木雕垂狮,神态逼真,栩如生。前厅和中厅相连的天井前后各有一对麻面金柱。前厅、中厅都有藻井,藻井四周有彩画,顶部有金鸡、风凰、莲花浮雕;中厅百子梁两端,有力士浮雕;上厅有敖鱼雀替,两側各有一间两层厢房,供照祠人居住。祠堂上厅供奉着峡溪萧氏自受姓以来的列祖列宗,敦睦堂神龛联:“敦品励行,恪
    遵祖训;睦宗和族,重振家声”。中厅与上厅间有门,厅堂联:“夷行法天心,自强自励过庭怀圣训,学礼学诗”。该祠为峡溪萧氐总祠,与左边的玉新公祠和右边水府庙紧临着,相得益彰,成为萧氏宗族活动以及水府庙会的重要场所。2004年9月,以寿六公祠为中心的古建筑群被列为“于都县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建后,因水灾(乾隆三十九年洪灾)、兵灾(成丰七年被太平军焚毁)等原因,历经清乾隆四十八年、清嘉庆五年、清道光七年、清同治八年、清光绪元年、公元1989年多次修建。因年已久,宗祠中厅、下厅栋梁腐朽断裂瓦面下沉近尺,时常漏雨,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为消除隐患,公元2013年9月由寿六公族务理事会发起倡议,并成立萧寿六公祠修建委员会开展筹建工作。公元2015年寿六公柯列入政府维修项目,公元2017年3月由段屋多政府实施工程招投标,5月动工修建,11月完工。公元2017年12月,萧寿六公祠修建委员会又自筹18万元,发包给湖北殷祖古建公司,将宗祠大门由水泥柱换成红麻石柱、添抱鼓石三对和祠堂内部装修及后营整修。自倡修到完工历时4年有余,现宗祠修旧如旧,这不仅是文物保护要求,也展现了古村落的风貌。

    萧玉诚公祠(永思堂)  座落寒信村育英小学后傍,始建于清康熙中叶,砖木结构,二进一井,主体建筑二边建有二层厢房,共8间。前有院落,二边开侧门。萧玉诚公生于元顺宗二十五年,为峡溪萧寿六公长子,随同父母从县迁居寒信,其后孙枝繁茂盛,在峡溪萧氏四房中人丁最盛,但基本迁居它乡,萧玉诚公后嗣孙为其建祠,永思祖德,名日:“永思堂”,寒信人又称其为“长房祠堂”。历经三百年间,多次维修,据记载近代民国三十三年、1991年重修。2017年列入政府古村落保护项目,由政府投资对祠堂全面整修,修旧如旧。同时,为了进一步保护祠堂,结合旅游开发,利用祠堂及厢房兼作书院。

    萧玉新公祠(垂裕堂)   座落于萧寿六公祠左傍,为峡溪萧氏二房祠堂,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774年)首建,为垂裕后代,名曰:“垂裕堂”。清乾隆三十九年祠遭水毁,于乾隆五十一年将原建一栋扩建为二栋,呈“昌”字形,青砖灰瓦,飞檐走阁。清威丰七年太平军西进,清军迎战寒信峡,祠遭焚毁。清同治八年重修,为增风水在祠前还增建了照营(院)、门楼;照营正中还用红石碑刻“木天甲地”四个大字;四周雕画了“人仙过海”、“龙风呈祥”、“二十四孝图”、“帝王将相图”和山水花鸟等景观。后又经民国二十五年、公元一九九三年二次重修。该祠照院、门楼因公办厂被拆除。2017年列入政府古村落保护项目,由政府投资对祠堂全面整修,修旧如旧。今萧玉新公祠后有来龙叠嶂如屏,前有峡水碧波荡,远朝文峰,河岸榕柳成阴,风景如诗如画,宗祠雄伟壮观。

    萧玉恭公祠(贻谋堂)  座落在寒信村上新居,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7年),名曰:“贻谋堂”,是峡溪萧氏三房祠堂。咸丰七年、同治三年遭兵焚,二次重修。抗战期间(1940年前后),该祠为国民革命八十一军后方医院驻扎地。解放后,被政府征用为粮食仓库达四十多年,于公元一九九五年七月归还为房族财产,并于翌年十一月修葺新,2017年列入政府古村落保护项目,由政府投资对祠堂全面整修,修旧如旧。同时,为了进一步保护祠堂,结合旅游开发,利用祠堂及前院兼作非遗传习所。

    萧玉敬公祠(馀庆堂)  萧玉敬是萧寿六公四子,生于明洪武甲子岁(公元1384年)正月初一日,于明景泰丙子岁(公元1456年)九月十三日,清雍正甲辰科副榜宋启传为其立传。其后代敬宗尊祖,接武先年建祠以祀,ト基于水府庙右边上坑子建祠,为使其后不忘先人积善之德,谨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故曰:“馀庆堂”,又叫“满房祠堂”。清乾隆甲午岁(1774年)遭水灾祠废,于已亥(1779年)在原址重建,为一进二栋,建门楼朝旗山,后经多次修膳,1988年冬重修后,院墙被2015年5月大水冲毁,2017年列入政府古村落保护项目,由政府投资对桐堂全面整修,修旧如旧,并重建院墙,修謄门楼。
    萧孟章公祠(光远堂)   萧孟章,字晓窗,为寿六公第五世孙,生于明弘治庚戌年(公元1490年)五月初二日,殁于明嘉靖壬戌年(公元1562年)正月十五日,孟章公子孙聚居于寒信峡中洲坝,原祠建于坝中,至乾隆甲午年(公元1774年)洪水致中洲居址荡然一无所存。于乾隆已亥年(公元1779年)夏重建于寒信村杨屋下兴隆塅,为三进二井,祠貌巍然壮丽,颜其堂为光远。大门外正面立风水照壁上有红麻条石雕,中雕“天开文运”四字,二边雕有人物。祠堂二边各建一排横屋,前营建门楼,营墙外月池一口,四水归堂以聚财,復览其地势之胜,山环水抱,文笔插天。乾隆(四十七年)岁贡管飞鹏撰《萧氏孟章公祠堂记》。2015年,其房下嗣孙捐资对祠堂进行修缮。2017年又列入政府古村落保护项目,由政府投资对祠堂全面整修,中厅、下厅新冲藻井,右边横屋修旧如旧,左边横屋因资金不足尚未修缮。

    2.门楼

    寒信村古建筑门楼主要用于祠堂。门楼是祠堂外围(一般连接围墙)的大门,旧有“千斤门楼四两厅”的说法,足见门楼之重要。因而一是重视门楼的定向定位;祠堂大门与门楼坐向要相生相合,门楼须八字墙门,八字形有利纳气。从风水术来说,即“贪狼重翅,金星要开口,官星要雄壮,文星要文秀。”二是重视门楼的造型结构和装饰。门楼一般高大雄伟,门柱用红砂麻条石,门罩装饰重点部位,门额其门头上一般施加有数宙砖砌之枋,或加斗栱等装饰,上部覆有屋顶。有成八字形、平面形,在正门的门额上常题写字牌,表明此建筑主人身份、文化修养等。诸如“驯鹤素柬”、“瑞映北垣”等,无不对当时与后代起着巨大的鼓励。2017年,由政府项目资金投入对孟章公祠门楼、天鹿公祠门楼、驯鹤素柬门楼进行了维修。

    3.戏台

    寒信圩戏台,历史悠久。根据始建戏台遺留碑文记载,峡溪水府庙戏台(即寒信圩戏台)始建于明朝中期。原为木材串架结构,后来几次修建,均为土木结构。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人为地拆毁。七十年代后期又动员群众捐资捐物重建了较新式的戏台,但仍是土木结构,矮小、狭窄,不能适应现代文化生活提高的需要。在萧起前先生的倡仪下,由水府庙和敦睦堂理事会组织实施,于2004年农历三月动工,历时四个月,在原址一幢188平方米砖混结构的戏台在同年七月竣工,同时,动员群众捐资捐物改建圩棚,即使下雨天,群众看戏也不会淋到雨。2016年,为了符合寒信古村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要求,在县乡政府及有关部门和村两委的支持下,争取古村保护项目资金,同时对资金不足部分,由水府庙理事会负责并发起向社会各界人士募捐资金33万元。2017农历4月由湖北殷祖古建公司动工承建,2017年农历七月竣工交付使用。整个戏台共三层,占地216平方米,总造价120余万元。
    4.接官厅
    接官厅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约四百平方米,结构为客家民居“四扇三间”式建筑,以石灰沙石、青砖、石头砌成,外有挑檐、廊柱,柱上雕有敖鱼雀替。正厅两边为住房,左右各一间,供过往官员和差人下構休息。前院有围墙,建有门楼,上有精美的浮雕,古朴雅致。前院右角原种有当时知县赠送的一棵名贵金桂花树,每年八月丹桂飘香,在接官厅周围百米内清香扑鼻泌人心肺,能持续到农历十一月底。正厅左边有绣花楼、厨房、厕所等附属房,其后院还有一个小花园,内种有奇花异草,砌有养鱼池,右角原种有一棵玉兰风景树,直径约有一米,有四层楼高,遗憾的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砍伐。正厅后院为几间马驧。接官厅因年久失修,已破旧不堪,其它附属房只剩残墙断壁,2017年政府投入古村落保护资金,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基本按原貌进行了修复。
    在陆运不发达,靠水路运输的年代,寒信是一个重要码头、商贸重镇,是州、瑞金、于都、宁都、石城等县域的重要交通枢细。为迎接上级官员来寒信开展公务而建的接官厅。当时,每当官府来人,村官或乡绅们便提前在码头至接官厅一段的道路上铺陈棉被,再覆草席,鸣锣、下跪,接官入厅。
    如今,接官厅成为文化观光、体验,接待各方宾客的场所。“来者都是客”,是客家人待客的礼仪文化,让来客在欣赏寒信美丽风光的同时,有一种“宾至如归”做客寒信的感受。客家人以擂茶待客当
    作是传统的普遍的隆重的礼节,无论是婚嫁喜庆,还是亲朋好友来访,皆请喝擂茶。在接官厅饮客家擂茶,赏寒信擂茶歌舞,品擂茶宴,表达了寒信客家人待客的热情大方。

    5.廻龙祠

    座落在寒信上街左砂出街口梅江边的大樟树下。廻龙祠听起来,似乎是一坐高大祠庙,实则是一处矮小只有十三行半瓦的社公庙。当地人把他当作地方保护神,一直受到当地人供奉祭祀。
    为什么叫迴龙祠呢?寒信上街是萧氏祖祠、庙堂集中地方,此处龙脉厚重,龙从后面庵背山东北方向来,这些祠庙都是坐东北朝西南,唯独社公庙建在上街左砂廻转坐东南朝西北,所以叫“廻龙祠”。另一种说法是梅江从寒信峡流出在寒信上街形成一条腰带水,流经社公庙后形成一股回流水,因此,又把社公庙叫“廻龙祠”。
    迴龙祠始建于何时无从考证,原祠有一块拱形碑石高约六十公分、宽四十公分、厚十公分为社公神位碑,文化大革命遭到破坏,庙拆神毁,但碑石却完整。公元2001年4月萧氏族人按原样在原址重建:2017年11月,因墙体裂缝,由萧寿六公族务理事会出资重建。
    廻龙祠(社公庙)的顶面建十三行半瓦;在水府庙前的码头也建十三个半台阶,其中水里浸了七个半。这两个“十三个半”成为寒信村人辨真伪的两句话。
    6.水府庙
    座落在寒信峡峡口近傍梅江,左临萧寿六公祠,座东北朝西南。硬山顶,风火墙,屋面中央建有一个方形通气楼顶,一进一厅,面积虽小但风格别致。门面檐下有斗拱四朵,斗拱之间,正面有镶板,绘有山水画和八仙图,形成三幅组图。门前有一对红木柱,柱与檐连接处,有木雕垂狮,神态通真,栩栩如生。半圆拱式大门,上方有“水府庙”三个大字。木柱和大门两側各书对联一幅,其中门前柱联“水源古峡来舟楫频繁十里险滩赖护佑;府庙前朝敬神灵显赫八方信众沐恩道”。进门,屋顶镶有倒板:屋中央设一香案:屋后墙设神龛,供奉“温公、金公、赖公”等菩萨神像,两侧柱上书有对联“温金全氏敬朝敬暮敬朝暮敬处敬必应;水府历史长年长月长年月长恩长永被”,上方有一日:“遐迩戴德”,神龛内壁绘有吉祥物,风鸟、鹿、蝙蝠、寿桃组合的福、禄二字;靠门左侧梁上吊有一口铁钟,庙内布置井然,香火缭绕。据《萧氏寿六公十修族谱》记载,水府庙始建于明朝初期,迄今已近六百年,几经七次修建。清乾隆三十九年及嘉庆五年前后毁于梅江洪水,曾三次重建。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旅台族人的慷慨捐助下,于1993年动工兴建庙宇面貌一新,是为五修。2007年,按照市、县文化局博物馆的要求,以古代庙宇外貌装饰,恢复古代原貌修建,并新建住房、厨房、铺地面,水府庙内外加固、粉刷,是为六修。2014年,由水府庙会理事会筹资对瓦屋面维修、内外墙体粉刷、上画等。2018年对水府庙厨房、地面及排水设施进行整修。

    相传萧寿六公在寒信峡开基定居后,耕读之暇,常去寒信潭周边垂钓。有一年五月初六,阴雨编绵,梅江河水暴涨,寿六公头戴斗笠拿着鱼杆照常去寒信潭钓鱼,发现河里一个大湾处(现在当地人称为“大圆角”的地方)有根短木头漂来漂去,寿六公把那“木头”拔近一看,居然是一个面部朝下背部朝上的一尊菩萨,黑脸大眼。寿六公见是一尊菩萨,口中念道:“大水了冲龙王庙,你从哪里来,还往哪里去?”并用鱼杆将黑脸菩萨拨了出去。可是,被寿六公拔出去的菩萨一会儿又游回到湾里,寿六公又把它拨出去,一会儿菩萨又游回来了,如此几个来回。寿六公见此情景“哈哈哈......”一阵大笑后说道:“好吧!既然你不肯去别处,那就跟我一起在这里开基定居吧!”于是,寿六公将黑脸菩萨捞起供奉在自家旁右边一间屋里,并依据菩萨身上的字迹依旧称其为“温公菩萨”。真是无巧不成书,当年的七月二十四日,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寿六公又去寒信潭钓鱼,在原来拾得黑脸菩萨的河湾里又发现一个金光灿烂、脸朝上的菩萨在游来游去,寿六公用鱼杆将金色菩萨拨出老远,以帮其顺水而下,可是,金色菩萨跟黑脸菩萨一样,再三被拨出,又再三到回来。寿六公对着金色菩萨说道:“你是想找黑公菩萨跟我一起在这里开基,还是游不出去?”寿六公一边用长长的鱼杆将金色菩萨再次拨向河中,一边说:

    “如果你是想到别处去,你就顺风顺水而去,如果是想找黑公菩萨跟我一起在这里开基,你就到回来。”说来真奇怪,寿六公将其拔出去老远,待寿六公一收鱼杆还没转过身,那金色菩萨又往岸边游来,不一会功夫就回到了寿六公旁边。于是,寿六公将金色菩萨捞起,因为金色菩萨身上没有字,就依据其金光灿灿的身象为其取名为“金公菩萨”,并与“温公菩萨”安放在一起。后来,寿六公在自家旁边搭了一间简陋的小庙供奉“温公、金公”二位菩萨,因菩萨是从水中来,故取名“水府庙”。寿六公与温公、金公在寒信峡开基定居后,日渐昌盛,水府菩萨也被广泛传颂,近邻右舍前来朝拜,有求必应,名扬八方,成为百里内外的水陆保护神。

    7.河堤码头

    寒信梅江河堤始建于清朝中叶,从寒信渡口至寒信圩达500余米,其间建码头十三座,成为当时往来梅江水道船只的重要港口。河堤遭1964年大洪水,河堤多处冲毁。同年9月重修,次年1月竣工。河堤北起渡口,南至水府庙门口,全长250米,宽4.5米高3米,结构为片石水泥石灰浆砌。费用一万元人民币,由县水利局和村委(原大队)承担,村民义务劳动27000日,后遭1984年水灾缺口90米。码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在使用的码头有:寒信渡ロ两岸各有一座,上坑两座,上街五座,育英小学校门口上下方各一座,寒信圩上下圩门各一座,共计十三座。这些码头都用石头砌好了台阶,建得最牢固
    大方的属水府庙门口那座码头,是用红麻条石砌成的。寒信人辨真伪的两句话,其中,水府庙前码头十三个半阶梯,水里浸了七个半,就是指此码头。一九六四年的大洪水,从渡口至上街多处河堤被沖毁,政府拔款修复时,把此码头加高砌成了河堤,遗址处有根吊船石柱还在,另在下方建一码头代替它一直在使用。但随着水上运输的萎缩,大部分码头被毁。
    2017年政府水利项目资金投入二千多万元对寒信村到大屋圩的河堤重建,到2018年底基本完工。寒信村新建水府庙前码头、接官厅前码头2座,主要用于旅游开发。
    8.客家民居
    寒信村客家民居主要是“四扇三间”的建筑格式。传统的“四扇三间”,系土木结构(寒信峡因靠江边怕涨水,第一层常用石头,石灰浆沏),两层楼房,中间厅堂,左右两旁前后共四个间房。如要拓宽,则左右加盖事厅、横屋。“四扇三间”具有明显的建筑优越性,即在有限的建筑面积内,将可使用的面积空间扩展到最大的限度,造价低廉,布局合理,利用率高,且体现了住房成员之间的亲和性、团聚性。至于俗称“四扇六间”、“四扇八间”、乃至“九井十八厅”等大型民居住宅,都是源于“四扇三间”基本格局而扩展开来的,故有“万变不离其宗”之说法。

    在村内,绝大多数的传统建筑建造于清代和民国年间,解放后的新建筑(主要建造年代为60-80年代)也占有一定比例,这些建筑多为居民自建低层住宅,建筑风貌也属于传统的“四扇三间”风貌建筑;但90年代后至今建造的新建筑都为砖混结构,极大的破坏了村内的传统风貌,与传统建筑环境极其不协调。2017年,在中心村整治中乡村二级对部分砖混结构房屋进行屋立面装饰改造。现在,村民基本是新建的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居住,传统客家民居基本空置,今后流转进行民宿开发。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