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网通总站 永丰村 345933.nync.com 欢迎您!
黄龙,以地形得名。因四面黄泥岭多,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山脊似龙,故名。解放前夕属于都县第三区(梓山区)自强乡,解放初属于都县梓山区黄龙乡。1958年9月成立黄龙公社,1961年分为黄龙、朱田公社,1965年3月两社复合为黄龙公社,1968年10月于阳公社并入黄龙公社,1972年11月重分为黄龙、于阳公社。因与大余县黄龙公社重名,于1983年8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黄龙公社更名为黄麟公社。
黄麟地名及人口变迁
老村 位于县城东面30公里山坳上。以建村年代得名。明末邹氏由上关迁入。
【下关大队】从前为收缴盐税,在此设立第二关卡。取名下关。属半山区半丘陵地带。境内有一山埂自西南向东北延伸,形成两条大山坑。解放前夕属梓山区自强乡,解放初期属梓山区黄龙乡。人民公社化时属黄龙公社下关大队,1968年并入黄龙大队,1972年恢复下关大队。
庙前 在老村南偏西岗坂上杨公庙前。1958年公社在此建了敬老院。
湾背 在庙前北偏东山湾处。清朝陈氏由会昌麻州迁入。
吊楼 在庙前北偏西山排上。地势较高,形似吊楼,故名。解放前夕邹氏由上关迁入。
袁屋子 在庙前东北面山坑口田边。袁氏开居,袁氏外迁。属公社农科所驻地。
和尚排 在庙前北偏西山排上。曾住过和尚,故名。明末陈氏由会昌麻州迁入。
新屋 在庙前东北面田塅边。清朝邹氏由老屋场迁入。
尚书坑 在庙前西偏北山坑尾。相传古时此地是失去劳动能力的和尚住处,故名。解放前夕邹氏由上关迁入。
庄上 在庙前西偏南坑垄中。宜种庄稼,故名。清末袁氏由瑞金万田迁入。
石壁坞 在庙前东南面山脚下。该地有一石壁,故名。清朝曾氏由宽田迁入。
赖屋面 在庙前南偏东山脚下小溪边。原系赖氏开居,故名。明末赖氏迁,邹氏由会昌西江迁入。另居有曾氏。
排上 在庙前南偏西山坑排上。明末邹氏由上关迁入。
筲箕窝 在庙前西南面山窝里。地形似宵箕,故名。清朝曾氏由宽田迁入。
大坑 在庙前西南面大山坑里。解放前夕曾氏由湖山高排迁入。
黄坑 在庙前南偏西黄泥坑中。明末邹氏由上关迁入。
半仙塅 在庙前南偏西山脚下。相传该地原系刘家田塅,后卖于邹氏。田价五百(即半千)。故名半千后改称半仙塅。解放前夕邹氏由坝上迁入。
塘墈脑 在庙前南偏西山坑岭脚下。村建在水塘上,故名。明末邹氏由上关迁入。
杉山下 在庙前南偏西山坑岭脚下。村后山原有很多杉树,故名。清朝潘氏由湖山迁入。
正子背 在庙前南偏西山坑尾。相传曾、黄两姓从前争过该村后山,原名“争山背”,后改称正子背。明朝黄氏由兴国迁入。
万金坑 在庙前南偏西山坑尾。从前该地油茶树较多,每年产油万斤,原名万斤坑。后改称万金坑。明朝张氏由福建迁入。
青山寨 在庙前南偏西山腰上。树木茂盛,青葱绿油。故名。解放前夕潘氏由杉山下迁入。
【黄龙大队】以驻地黄龙圩得名。境内山坡起伏,山坑纵横。黄龙河与于瑞公路自东向西北蜿蜒而下。解放前夕属梓山区自强乡解放初期属梓山区黄龙乡。1958年属黄龙公社称黄龙大队。
黄龙圩 在老村北偏西。原是邹家油茶山。明朝邹氏嫁女时将此山相赠,作女儿“梳发用油”始名搽脑岭。后因该地四面黄泥山多,又开了圩场。故名黄龙圩。圩期为农历一、四、七日。明中邹氏由上关迁入。还有曾、杨、刘等姓。
高塅 在黄龙圩北偏东山坑中,小田塅边,地势较高,故名。明末邹氏由石榴花迁入。
屋背坑 在黄龙圩北偏东高屋背山坑岭脚下。明末邹由上关迁入。
河子背 在黄龙圩北偏东山坑小河边。清中邹氏由兴国迁入。
暗山 在黄龙圩北偏东山坑尾。因林木成荫得名。民国年间邹氏由石榴花迁入。
瘦塅 在黄龙圩北偏东坑排上。因村前田土地贫瘠而得名。明末邹氏由上关迁入。
箬山 在黄龙圩东北面山坑尾。因箬竹子多得名。明末邹氏由石花迁入。
茶山脑 在黄龙圩北偏东暗山坑口小溪边。因油茶山较多而得名。清末邹氏由石花迁入。
鹿子坑 在黄龙圩北偏东小溪边。相传该地从前养过鹿,故名。明朝邹氏由石榴花迁入。另居有舒姓。
枫树坑 在黄龙圩北偏东山坑尾。原有很多枫树得名。明朝邹氏由上关迁入。
舒屋子 在黄龙圩北偏西河上岭脚下。以姓氏得名。清朝舒氏由西郊公社水南迁入。
石榴花 在黄龙圩北偏西小河旁。以美好愿望得名。明朝邹氏由上关迁入。
鸦鹊塘 在黄龙圩东北面山坑塘边。因山坑ㄚ叉形,山口有塘,原名ㄚ叉塘,后谐音变今名。明朝邹氏由上关迁入。
红米坑 在黄龙圩北偏西山坑尾。因宜种红米稻得名。明朝邹氏由上关迁入。
旱排 在黄龙圩西偏北坑排上。缺水易旱,故名。明末邹氏由上关迁入。
社公前 在黄龙圩西偏北山坑中。村建于社公庙前,故名。明末曾氏由赣县梅溪迁入。
罗屋 在黄龙圩东北面河边山脚下。原居罗姓,故名。明朝邹氏由上关迁入。
蛇坑子 在黄龙圩西偏北山坑尾。以地形得名。清朝兰氏由宽田上堡迁入。
塘背 在黄龙圩东面河边田上。因村后大鱼塘得名。清初钟氏由会昌西江莲塘迁入。
松杉下 在黄龙圩西偏南岭脚下。因松杉多得名。清中吴见宇由广东迁入。
钟屋 在黄龙圩东偏南山脚下。以姓氏得名。明末钝氏由会昌西江莲塘迁入。
【和睦大队】以驻地和睦得名。境内山坑多,平地少,群山重叠,人烟稀散,多数村庄建在山坑岭脚下小溪边。解放前夕属梓山区自强乡,解放初期属梓山区杨屋乡。1958年属黄龙公社称杨屋大队,1979年称和睦大队。
和睦 在老村北面山坑中部小溪坳上。原居杂姓。仍能团结和好,故名。清朝钟氏由小溪公社迁入。
坑尾 在和睦北偏西山坑尾。清朝邹氏由上关乌石咀迁入。
岗子脑 在和睦北偏东黄泥岗下。因地势较高得名。清末曾氏由会昌西江迁人。
坪山 在和睦北偏西山坑里。建房处原是一块大坪,故名。清朝肖氏由车溪龙颈坝迁入。
钩坑 在和睦北偏东山坑尾。地形湾曲似钩,故名。清朝邹氏由禾丰迁入。
团龙山 在和睦西北面山腰上。四面山的龙脉围绕该村,故名。清朝谢氏由车溪朱坑迁入。
中坪 在和睦北偏西山坑岭脚下。因地势较平得名。清朝曾氏由车溪段屋老虎坑迁入。
大湾 在和睦北偏东小溪边山湾上。清末邹氏由禾丰迁入。
竹坝 在和睦北偏西山坑尾小溪边。因溪坝上毛竹多得名。清朝王氏由梓山王屋迁入。
坳下 在和睦西北面山坳下。清朝王氏由山王屋迁入。
腊树下 在和睦东北面小溪边。因很多腊树(冬青树)得名。清初郭氏由车溪曲迳迁入。
下腊树下 在和睦东偏北山坑口小溪边。位腊树下下方,故名。清初郭氏由车溪曲迳迁入。
迳头山 在和睦南偏东山坑上。系县皮肤病患者住处。57年建立。
【杨屋大队】因驻杨屋得名。境内山坡起伏,山坑纵横,黄龙河与于瑞公路贯穿其中。村庄分布在山坑岭脚下和小河边。解放前夕属山区自强乡,解放初期属梓山区杨屋乡,公社化时属黄龙公社称杨屋大队。
杨屋 在老村北偏西山坑小河边。原系杨氏开居,故名。明末曾氏由吉水迁入。
大坪脑 在杨屋北偏西山坑小溪边。屋基原是一块大坪,故名。居肖氏。
梅机坑 在杨屋北偏西山坑尾。明末肖氏由车溪龙颈坝迁入。
禾尚庄 在杨屋西北面山坑尾。此地原有一庵,曰和尚庵。明末刘氏由吉水迁此,改名禾尚庄。还居有郭氏。
下屋子 在杨屋西北面山坑小溪边。因地势较低得名。明末郭氏由吉水迁入。
岭子脑 在杨屋西北面山腰上。因地势较高得名。明末曾氏由吉水迁入。
谢屋 在杨屋西偏北山坑口小河边。以姓氏得名。明末谢氏迁,曾氏由吉水迁入。
八十地 在杨屋东北面山脚下小溪边。因原有很多坟墓(俗称地),故名。明末曾氏由吉水迁入。
窑灶口 在杨屋西偏南河边山脚下。以地形得名。明末罗氏由吉水迁入。
大龙坑 在杨屋东偏南山坑口湾内。山峦起伏如龙,故名。明朝陈氏由广东兴宁迁入。
金鸭面 在杨屋南偏东山坑口河边。村后山形似鸭,故名,明中刘氏由于都城关镇迁入。
麻糍塘 在杨屋南偏西,村前二口塘,塘周围种芝麻,故名。明末曾竹亭由梓山固院迁入。
龙下 在杨屋南偏东河边山脚下。位大龙之下,故名。明末陈氏由龙上迁入。
龙上 在杨屋东南面河边。位大龙之上,故名。明中陈氏由广东兴宁鸡婆窝迁入。
驳龙 在杨屋东南面河边山脚下。后山接大龙坑龙脉,故名。清中刘氏由梓山刘屋迁入。
屋场排 在杨屋东南面河排上。明末陈氏由龙下迁入。
石坑尾 在杨屋南偏西山坑尾。清末林氏由梓山花桥河坑迁入。
兴名坑 在杨屋南偏东山坑岭脚下。从前盛产木材,住户变成富翁,闻名周围,始名“成名坑”。后衰败,又名“穷名坑”。解放后,人们盼望兴旺发达,故改名“兴名坑”。元末黄氏由广东迁入。
【迳尾大队】因境内迳尾村较闻名,故名。境内有一条主要小溪自北向南再往东流,大部分村庄建在山坑。解放前夕属梓山区自强乡,解放初期属宽田区太南乡。1958年转黄龙公社,称迳尾大队。1968年并入太南大队,1972年分开,恢复迳尾大队。
学堂下 在老村东面处。曾办过学校故名。清中谢圭重由流天脑迁入。
下岭排 在学堂下西北面山排下小溪边岭排上。民国初期袁光阶由本地竹篙圩迁入。
老庵场 在学堂下西北面高山腰。是座较古老的庵场,故名。解放初期邹国柱由上关迁入。
枫树排 在学堂下西北面山排脚下。因村前枫树多得名。清末袁上某由瑞金万田中坳迁入。
迳尾 在学堂下北偏西坑尾小溪边。清中袁观苇由竹篙圩迁入。
下坑 在学堂下北偏东山坑小溪边。位上坑下方,故名。民国初期袁上环由瑞金万田圳背迁入。
庵子脑 在学堂下西北面山腰上。四面环山,原系庵场,地势较高,故名。民国初期袁观于由宽田龙泉迁入。
杨海排 在学堂下东北面山排上。杨梅树多,故名。清末袁氏由竹篙圩迁入。
中Peng 在学堂下北偏西山脚下小溪边。位山坑中部,故名。清初占有子由会昌西江迁入。
老虎坑 在学堂下北面山坑尾。因地形似虎得名。民国初期袁氏由老庵场迁入。
庵坑 在学堂下西北面山坑尾。因坑内庵场得名。清末林氏由广东梅县迁入。
燕子窝 在学堂下东偏北山窝口。地形似燕子,故名。清初刘飞岳由会昌小密瓦子坪迁入。
四工坑 在学堂下西偏北山坑尾。坑中田少,四天可莳完田,故名。民国初期杨继村由沙心独公子迁入。
清明坑 在学堂下西偏北山坑口。清末袁氏由瑞金万田龙下迁入。
竹篙圩 在学堂下东偏北田塅边。曾设过圩场,地形似竹篙而得名。清中袁永新由瑞金万田龙下迁入。
九工排 在学堂下西面山排下。以数据得名。清中袁观由瑞金龙下迁入。
中庵 在学堂下西偏南山腰上。传说该山原有三十六庵,此庵位中,故名。民国初期杨继春由宽田龙泉迁入。
坳脑 在学堂下东南面山坳上。清中袁永赞由瑞金万田龙下迁入。
黄背 在学堂下南偏西山排下田塅边。原系黄氏开居,故名。民国初期袁国砍由脑迁入,仍称原名。
排子脑 在学堂下南面山排上。民国初期袁氏由坳脑迁入。
【上关大队】从前为了收缴盐税,在该地设立了第一关卡,故称上关。大队以此为名。属丘陵地区山坑少,平地大堰较多,黄麟河流经南部边境。解放前夕属梓山区自强乡,解放初期属宽田区上关乡。人民公社化时期属黄龙公社称上关大队。
庙下 在老村东面。位观音庙下方,故名。元末邹氏第八郎由瑞金武阳梅迁入。
坳下 在庙下北偏东小溪边。因地处山坳边得名。明末邹氏由庙下迁入。
新屋下 在庙下北偏东。以建村年代得名。民国末期朱氏由宽田龙泉迁入。
大坪脑 在庙下北偏东山排上。因建村处原系大坪得名。明末邹氏由庙下迁入。
石脑 在庙下北偏东石山下,地势较高,因此得名。明末邹氏由庙下迁入。
新安脑 在庙下东北面山腰上。当地有36只庵,该庵后建,故名。明末邹氏由庙下迁入。
马耳 在庙下东北面山坑里。以地形得名。明末邹氏由庙下迁入。
寨下 在庙下西北面山脚下。村后山顶围过寨子,故名。解放前夕邹氏由庙下迁入。
塘坑 在庙下北面坑口山脚下。因村前有一大塘而得名。明末邹大用由庙下迁入。
乌石咀 在庙下东北面乌石山咀上。明末邹氏由庙下迁入。
岭背 在庙下东偏北黄泥岭背。明末胡氏由福建长汀迁入。
白石坑 在庙下东偏南山坑中。因该地白石多得名。清末钟氏由上赖迁入。
下岭背 在庙下东偏南黄泥岗上。位岭背下方,故名。明末邹氏由庙下迁入。
蜂子脑 在庙下东南面红旗岗下田塅边。从前此地养过蜜蜂故名。明末胡氏由福建长汀迁入。
观音潭 在庙下东偏南,河湾边。原建有观音庙,庙前河下有潭,故名。解放前夕钟氏由上赖迁入。
张天窝 在庙下东南面大山窝里。山窝朝天,故名张天窝。当地人还为其编了一只迷语:“远看一只,近看一只窝,比青云小,比天大得多”。清中廖氏由赣县迁入。
簸箕脑 在庙下东南面大塅中。地形圆似簸箕,故名。明末邹氏由庙下迁入。
上赖 在庙下东南面河边山脚下。位簸箕脑上方,原系赖氏开居,故名。明末钟氏由瑞金武阳梅迁入。
社脑 在庙下南偏东河坝边。屋场四周较低,涨水时犹如蛇头漂浮水面,故名蛇脑。明末钟氏由瑞金武阳凌田迁入。
圳下 在庙下东南面河边上。村中间有一大水圳,故名。明末刘氏由赣县田村迁入。
【太南大队】以驻地太南得名。境内河流交叉,山坡起伏,大部分村庄建在沿河两岸。解放前夕属梓山区自强乡,解放初期属宽田区太南乡,公社化时属黄龙公社称太南大队。
太南 在老村东面大塅中。元末陈氏由广东汕头迁入。
姜坑子 在太南北偏东小河边山坑口。山形似姜,故名。清初袁氏由瑞金万田迁入。
碰塘 在太南北面山坑口。原有一口塘似,故名。清初郑氏由福建迁入。
岭背 在太南北偏东。村后是一座较大的山岭,故名。清中占氏由会昌西江孕龙大坝头迁入。
乌迳 在太南西偏南山坑迳里。从前树木茂密,阳光不足,一片乌黑,故名。清中肖氏由枫树下迁入。
圆灯下 在太南东南面河流三叉口。后山形似灯笼,故名。清中肖氏由枫树下迁入。
枫树下 在太南东偏南河湾边。因枫树多得名。明中肖氏由安远迁入。
城埠 在太南南偏西河边。该地系陈氏埠头,故名陈埠,后改城埠。清末陈氏由安远迁入。
过路潭 在太南东南面小河边。村前大路下河中有水潭,故名。清初刘氏由瑞金九堡迁入。
大坝 在太南东南面山脚下河坝边。凌氏于清初从瑞金武阳梅迁入。
山工坝 在太南西南面山脚下河坝边。村前堤坝似山,故名。清初赖氏由福建迁入。
松山下 在太南南偏西小河边。后山松树茂密而得名。清初陈氏由广东迁入。
李屋 在太南南偏西河湾处。原系李氏开居,故名。后李氏外迁。清中陈氏由会昌西江孕龙迁入。
下坑子 在太南南偏西河边。位山坑下侧,故名。原占氏开居,占氏迁。1976年房折。建有大队林场。
标背 在太南东南面山腰窝上。位太南岭背,故名。系公社林场。
安背 在太南南偏西山坳上。原建有庵,故名。现属麻疯所,住麻疯病患者。
【岭下大队】以岭下村庄得名。地处山区,贡水蜿蜒东南边境,多数村庄建在贡水两岸。解放前夕属梓山区自强乡,解放初期属梓山区黄龙乡。1958年转朱田公社称岭下大队,1968年属黄龙公社燕潭大队,1979年恢复岭下大队。
梁篷脑 在老村西面贡水河边。相传门前河下有一巨石横贯,船至此必须起货过驳,在河岸上搭了个篷,故名。清朝李氏由罗场三门滩迁入。
龙潭山 在梁篷脑西北面山腰上。村旁溪中有一深潭,俗称龙潭,故名。清朝易氏由宽田渡桥尾迁入。
倒岭背 在梁篷脑西北面山腰上。位龙潭山背,故名。清朝李氏由梓山迁入。
罗野潭 在梁篷脑东北面河边山湾里。清初温氏由瑞金云石山迁入。
嶂脑 在梁篷脑北偏西山腰上。清中温氏于阳大岭迁入。
彭坑尾 在梁篷脑西偏北山坑尾。原系彭氏开居。故名。后彭氏外迁。清代易氏由宽田石迁入,还居黄氏。
姜坑子 在梁篷脑西偏北山坑尾。以地形得名。清代易氏由梓山上焦迁入。
龙门头 在梁篷脑西偏南坑口河岸边。相传此地属龙形,有一石圾,船筏王此必须起货才能通行,故名龙门头。清代李氏由梓山白竹园迁入。
岭下 在梁篷脑西南河边岭脚下。清代刘氏由岭背阳田迁入。
下屋坪 在梁篷脑西南面山坑中。位水路坑下方,故名。清代何氏由朱田迁入。
水路坑 在梁篷脑西南面山坑溪边。因水源充足得名。清代何氏由朱田迁入。
【公馆大队】以原驻地公馆得名。地处丘陵。大部分村庄建在沿河两岸,部分村庄建在山坑尾和半山腰。解放前夕属梓山区自强乡,解放初期属宽田区洽江乡。1958年转黄龙公社称公馆大队。1968年与井塘大队合并,1972年分开,1983年属黄麟公社均称公馆大队。
中心排 在老村东面山排。居上与下村之间,故名。清初谢氏由迳尾留田脑迁入。
仙背 在中心排北偏西山腰上。仙天子后背,故名。驻大队林场。
团龙 在中心排北偏西山腰上。按山势龙脉称“活龙”,后被洪水冲崩山埂,称“断龙”,为了吉祥改称“团龙”。清末王氏由梓山王屋迁入。
花罗岗 在中心排北偏东山腰上。相传此地出过富翁,原名“万箩岗”,其子孙不肖,将万箩财产花光故名。民国初期黄氏由大肚丘迁入。
桐木坑 在中心排北偏西山坑尾。因桐树多得名。清中肖氏由下关老村迁入。
石榴坪 地中心排北偏西山腰上。因有石椔树得名。清末王氏由梓山王屋迁入。
长柏坑 在中心排西北面山坑尾。长有很多菖蒲,原名菖蒲坑,后改名长柏坑,松柏长寿之意。清末王氏由梓山王屋迁入。
新下 在中心排北偏西山坑尾。原系佛堂,在佛堂边新搭寮作住家,故名。清中黄氏由下关迁入。
叉口 在中心排西北面三叉口。清末王氏由梓山王尾迁入。
秆堆山 在中心排东北面山下。村前山似秆堆,故名。解放前夕占氏由桃园木迁入。
盘龙珠 在中心排西偏北河边。村后山似盘龙,村建在龙口,如盘龙含珠,故名。清中余氏由福建宁化迁入。
下村 在中心排西北面河边。位中村下方,故名。清中谢氏由迳尾留田脑迁入。
盐湖脑 别名上塅。在中心排东北面山下路边。村前有一个温泉,曾出产过食盐,名盐湖,该村位盐脑,故名。清末肖氏由瑞金万田青坝迁入。
桃园木 在中心排东偏北路边。从前桃树甚多,故名。清初占氏由会昌西江孕龙迁入。
大肚丘 在中心排西面河边路旁。以地形得名。清中黄氏由宽田龙泉迁入。
锁匙潭 在中心排东偏南山下河边。后山锁匙形,村前有口潭,故名。清中赖氏由太南迁入。
燕上 在中心排东偏南山湾河缘上,谐音你燕上。解放前夕谢氏由迳尾留田脑迁入。
排脑 在中心排东偏南坑口排上。清末谢氏由中心排迁入。
公馆 在中心排南面河边路旁。从前河面狭窄,始名“峡江”,后开设圩场,设有茶馆店,故名。清末赖氏由太南迁入。
白石塘 在中心排南偏西小溪边。因村前塘中白石头得名。清末钟氏由上关社脑迁入。
龙石 在中心排东南面河流三叉口上。后山似龙,村居龙头咀上,始名龙石咀,后简称龙石。清末余氏由于阳大岭迁入。
芭蕉杞 在中心排南偏东山下路旁。以植物得名。清末熊氏由宽田迁入。
马蹄迳 在中心排南偏东山坑路旁。因坑迳地形马蹄故名。清末廖氏由会昌小密迁入。
【燕潭大队】以燕潭片村得名。属山区地带,贡水流经大队西北边沿,多数村庄建在山坑岭脚下,局部村庄建在河岸边,水运方便。解放前夕属梓山区自强乡,解放初期属梓山区黄龙乡。1958年转朱田公社称燕潭大队,1968年属黄龙公社称燕潭大队。1983年改为黄麟公社称燕潭大队。
下河 在老村西面贡水河岸。相传从前河下有一石坎阻碍通航,船夫必须下河推船而过,故名。清中李氏由禾丰三陂迁入。
海螺形 在下河东北面河边山脚下。村后山形似海螺,故名。清中谢氏由兴国竹坝迁入。
竹头坑子 在下河东北面山坑小溪边。因山坑竹子多得名。民国初期王氏由梓山联丰迁入。
上坝子 在下河东北面河岸坝上。清中谢氏由兴国竹坝迁入。
坳脑 在下河东北面山坳上。清中谢氏由兴国竹坝迁入。
大塅 在下河东偏北山坑溪边。村前是田,故名。清中谢氏由兴国竹坝迁入。
佛子角 在下河东面山坑尾。原有庙,称佛寺阁,后谐音改今名。解放初期潘氏由下关迁入。
箬山 在下河东南面山坑里。四面环山,盛产箬叶,故名。清中马氏由梓山山塘马屋迁入。
廖屋场 在下河南偏西河岸山下。原系廖氏开居,故名。廖氏迁,清代李氏由罗坳三门迁入。
老屋下 在下河南偏西河岸上。建村较早,故名。清中谢氏由兴国竹坝迁入。
烧炭山 在下河南偏东山坑尾。从前以烧炭为业,故名。清末刘氏由梓山固院迁入。
早禾排 在下河南偏西河排上。因缺水易旱,宜种早禾,故名。清中谢氏由兴国竹坝迁入。
白竹塘 在下河东南面坑尾。因塘边长有白竹得名。清末刘氏由湖山迁入。
洋子石 在下河东南面山坑尾,因该地小石子多得名。民国初期钟氏由罗西迁入。